时光如梭,转眼间2023年已成为“过去式”。这一年于光伏产业而言,既是快速发展的一年,也是跌宕起伏的一年。无数光伏人在各种行业利好与不利中起起伏伏,依然保有一颗不畏风浪、不断前进的初心。
这一年,我国光伏项目开发高速推进。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开的数据,2023年1-11月,全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约163.88GW,同比增长116.95%。全年新增装机不排除将接近200GW,再度同比大幅增长。
光伏行业真正迎来了爆发期。新老玩家先后入局,各展拳脚,让我们看到了行业的勃勃生机。然而光伏也堪称最复杂的行业之一,尤其是下游电站开发端,利益方众多,门道绕绕,弯弯绕绕,却又是企业最为聚集的板块,本文因此总结出一篇“避坑指南”,仅供参考。
从数据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集中式电站实现装机61.69GW,占比47.9%,是去年同期的3倍。
光伏项目开发炙手可热,对于土地的需求也极剧增长。但与此同时,光伏用地政策则在收紧。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变化,疫情相互交织的大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农业生产成为我国重要的大政方针。以中东南部地区为主的农业大省已进一步收紧光伏电站用地政策。
近年来,围绕光伏用地问题出现了不少争议事件。例如,2022年5月,河北某地两村的光伏电站毁麦事件引发关注。当地为建光伏电站,在未签土地租赁合同和土地流转委托书的前提下,施工人员将上百亩麦田铲平,强占了村民家庭承包的责任田。事件发酵后,该光伏项目被紧急叫停,项目负责人因涉嫌破坏生产经营罪被立案调查并被刑事拘留,涉事企业公开向村民、投资者和社会致歉。
2022年4月,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公告,浙江新能全资孙公司未经批准、擅自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光伏项目。经查处后,该项目已于2022年4月8日拆除完毕。
我国土地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大类。下表根据国家现有的土地政策,对不同性质的土地是否可以用作光伏电站场址做了区分。其中,红色代表不能做场址,黄色代表部分可用、但有限定条件,绿色代表可用。
从上表可以看到,农业用地一般是禁止建设光伏项目的,包括耕地、园地和林地,以及牧草地,一片红。
重点关注:2023年“光伏 ”项目用地政策:整体原则——分类管理2023年3月20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规范用地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光伏方阵用地和配套设施用地实施分类管理。
1、光伏方阵用地——租赁光伏方阵用地允许以租赁等方式取得,用地单位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国有土地权利主体、当地乡镇政府签订用地与补偿协议,报当地县级自然资源和林草主管部门备案。
涉及农业用地:不得占用耕地,占用其他农用地的,应根据实际合理控制,节约集约用地,尽量避免对生态和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涉及林地:须采用林光互补模式,可使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的灌木林地以及其他区域覆盖度低于50%的灌木林地。
涉及草地:除基本草原外草原的,地方林草主管部门应科学评估本地区草原资源与生态状况,合理确定项目的适建区域、建设模式与建设要求。鼓励采用“草光互补”模式。
2、配套设施用地管理——征地光伏发电项目配套设施用地,按建设用地进行管理,依法依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其中,涉及占用耕地的,按规定落实占补平衡。符合光伏用地标准,位于方阵内部和四周,直接配套光伏方阵的道路,可按农村道路用地管理,涉及占用耕地的,按规定落实进出平衡。其他道路按建设用地管理。
(2)分布式光伏——屋顶落实难地面光伏用地难,屋顶光伏想找到合适的屋顶也不容易,总结起来常见的有这三大坑:
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户用光伏项目开发中,房屋本身就是违法、违建建筑,那么房屋被拆除,电站也将同样面临被拆除、禁用的风险,从而给投资方带来损失。
投资企业在与屋顶所有人签署租赁合同之前,须要求房屋面所有人提供四证,包含:1)竣工验收证明、2)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3)消防验收证明、4)房屋产权证明。
同时,投资人须安排开发人员前往当地不动产登记部门对屋面所有人提供的房屋、土地等的产权进行尽职调查,确定房屋、土地是否存在抵押情况。并在屋面租赁协议或合同能源管理协议中增加因屋面所有人实行抵押权的赔偿条款。
租赁合同的最长期限为20年,而光伏项目有可能运营周期超出该20年期限。为使场地租赁期限覆盖项目存续期限,一般会签两份或者多份分合同,嵌套衔接,实现光伏电站25年的稳定收益。
但现实是,会出现一些屋主因为各种原因中断屋顶出租,拒绝续签合同,或以涨价为交换,造成投资方收益受损。
明确在屋顶租赁合同中约定租赁周期为20年,并同时约定:租赁合同到期之后,双方对租赁合同以补充协议形式续签5年,且价格不变。三是屋顶拆迁、易主坑。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物的寿命正在缩短,工业厂房尤其容易成为被拆迁的对象。而房屋拆迁必然带来屋顶光伏电站的拆迁。
另外,要找一个稳定经营25年以上的企业也不容易。屋顶业主一旦倒闭,屋顶就面临易主的风险,而易主之后新的业主是否会接受屋顶光伏项目,不好把握.
提前与屋面出租人进行约定对建筑物所有人自身经营不善造成的停产、停业损失及房屋面临征收时的停产停业造成的太阳能电站损失的计算依据及征收补偿的分配比例,以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集中式项目的土地税费缴纳,分布式项目的屋顶租金缴纳,也是比较复杂棘手的一个方面。(1)集中式光伏——税费复杂、租金上涨
国内陆面光伏电站市场真正大规模启动时间较短,“光伏 ”等新业态更是近几年才大规模发展,国家关于光伏项目土地税费问题还存在许多模糊地带。
项目开发人员需在参考其他地区土地使用税的基础上,在项目投资预算及分析中提前计算。同时可联合相关企业共同向当地政府、税务部门和土地管理机关争取税收优惠政策。
耕地是指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占用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以及渔业水域滩涂等其他农用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比照本条例的规定征收耕地占用税。
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光伏发电属工业项目,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为60元/平方米,即4万元/亩。森林植被恢复费:宜林地每平米收取不低于3元的森林植被恢复费,灌木林地不低于6元,关于森林植被恢复费的实际征收标准,还要到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和财政税务具体了解。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国家根据新增建设用地所在地区,一共把新增建设用地土地等别划分为15等,具体征收标准从10元每平米至140元每平米不等,具体见下表:
除了繁杂的税费外,目前随着合适的光伏建设用地越来越少,用地价格一路飙升。例如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继三次土地租金上涨后,又调整了新一轮的光伏用地租金,由2021年的230元/亩/年至现行的648元/亩/年,涨了近3倍。土地租金的上涨,显著影响了集中式光伏项目的落地实施。若过于低估此项费用,则会对企业的资金流动带来额外的压力。
目前,我国西部省份的土地租金大部分在200-300元/亩/年左右,中东部约为600元/亩/年。而更靠东部的省份,例如山东、江苏以及河北等部分地区,土地租金高达700-800元/亩/年,云南省个别条件好的地块租金甚至在2000元/亩左右。农光、渔光等复合项目用地的价格基本在1000-1500元/亩/年左右。
土地来之不易,建议企业在项目设计时,尽可能降低项目的占地大小,降低项目的投资成本;同时,当项目的土地面积确定时,可以通过缩小阵列间距,增加装机容量的方式提高项目的土地利用率。
(2)分布式光伏——屋顶租金涨价随着屋顶资源的减少,屋顶租金也水涨船高。2015年左右,我国分布式光伏项目屋顶租金一般为2~3元/㎡;而时间来到2021年,屋顶租金已经上涨到8~10元/㎡,翻了3倍不止,还要叠加电费打折。租金上涨1~2元/㎡对项目的整体收益影响并不会太大,但是会对原有的财务模型和预期收益产生重大影响,而如果持续上涨更是让人头疼的事情。
开发商在做财务模型的时候,最好把屋顶租金设置成过2~3年上涨一次的模式。
3.产业配套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强制产业配套”问题几乎如影随形,如同野草一般火烧不尽,风吹又生。
例如云南,2022年云南省已先后有8个地市提出了不同形式的产业配套要求,花样涵盖承诺地方政府相应电价、承诺资产收益、带动地方产业投资等等。其中2022年4月,云南某县整县分布式光伏,对投资方的产业配套要求是,要帮助引入投资不少于3亿元的产业项目。
四川、河南、河北等地,也有类似招商要求。有的地区表示“产业单体投资达到5亿元给予10万千瓦装机容量指标,投资每超过1亿元,给予增加1万千瓦的装机容量”;有的地区要求“招标评分法则中产业配套占比25%”。
并且分布式配储的趋势也在加强。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全国已有9地先后发布了分布式光伏配置储能的政策要求或征求意见,分布式配储比例要求在8%~30%不等。其中河北和湖南等省份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分布式光伏配置储能;山东德州、河南则对不同预警等级的区域提出了不同的配储要求;此外,山东特别指出鼓励光伏投资企业、电网企业在消纳困难变电站(台区)配建储能设施,开发建设分布式储能,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促进分布式光伏就近就地消纳。
近年来,分布式光伏的大规模发展显然令各地始料不及,电网低压端承载力不足成为越来越多地方分布式光伏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2023年以来,山东、河南、河北等先发市场广受困扰的消纳问题,正在向更大范围扩散。目前,已有包括山东、黑龙江、河南、浙江、广东、福建、河北等地陆续发布分布式光伏接网承载力情况评估,据不完全统计,超过5省140个县市分布式光伏已无新增接入空间。
黑龙江省:截至2023年11月底,全省分布式光伏剩余接网容量1975.89MW。此外,有81地剩余接网容量为零。红色等级区域暂停分布式电源项目备案,暂停新增分布式电源项目接入。
(截至2023年底,山东省136个县(市、区)低压配网接网预警等级以及接网消纳困难情况)
河南省:截止到2023年底,河南省各地市分布式光伏可开放容量,18地市可开放容量约7.76344GW,较3季度8.6GW可开放容量,减少838.3MW:
为缓解分布式光伏并网消纳等问题,目前已有多地先后暂停并网备案,或推行分布式光伏参与调峰、分布式配置储能等相关政策。光伏盒子此前也探论了通过推广“分布式光伏集中汇流模式”来缓解这一严峻形势的可行性,详情可见《分布式光伏接入危机渐显,集中汇流模式或迎来高光时刻!(附与传统方案直观对比表)》
此外,山东则正在试点台区配储模式,在不降低项目整体投资收益率的前提下,提升分布式光伏并网和消纳的能力,缓解电网调峰压力、延缓扩容投资,同时还能为储能打开大量的市场空间。详情及试点建设操作重点可见《实地探访山东台区配储试点!能否成为为户用光伏打开容量的救命稻草?》
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2023年,光伏组件价格由2元/瓦的水平一路跌至不足1元/瓦。
投资企业采购部应当建立以周为周期的信息采集机制,随时掌握组件的最新报价,并紧密结合每个项目的组件实际需求时间,确保每个项目的组件可以取得最底的采购价格。
各省新建光伏项目的指标并非无所限制,也不是所有的光伏电站都能取到指标。
项目的实施及资金计划需紧密的结合电站指标的确认情况,项目实施之前,电站开发人员需与当地省发改委建立有效的信息获取机制,了解项目省级备案规模及年度指标体量。并随时了解同一批备案项目的实时进度,确保项目实施计划及实际进度符合项目取得指标的条件。
在项目实施之前,需对项目投资收益仔细测算,按照公司可接受的收益率下限反推出公司可申报的最低上网电价,并与当地市发改委及省发改委紧密沟通,保证项目申报电价具有优势,可在并网当年取得上网电价。后期运营篇后期运营问题主要存在于分布式光伏项目中。以下这些坑,常常让开发企业陷入“恨不得把电站拆了”却拆不了的尴尬境地。
1、电费拖欠坑当前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基本都是以“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并网的。该模式下,用电户持续20年支付电费,才能保证项目收益。然而这是一项非常大的风险。
2020年,隆基新能源旗下的乐照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被两家企业累计拖欠电费超600万元,并被拒绝对相关光伏电站进行运营维护,双方只得对簿公堂。多家分布式光伏投资商表示:当前10%以上的“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分布式光伏项目,都存在无法收取电费的问题。这是影响分布式光伏收益最大的一个坑!
一方面,投资人与用电方首先确认太阳能电站电表计量装置起始时间和起始读数,在合同能源管理协议中约定以供电部门计量的起始时间和起始读数为参照。
另一方面,要解决该问题,投资人可以做三点考虑:1)评估用电方资信等级、所在行业及企业的行业地位;2)提高收益率要求,对冲收益风险;3)尽量请业主自投,光伏企业作为EPC和运维方。
2、运维背锅坑分布式光伏项目的业主往往并不具备专业知识,因此用户在电站的后期维护和使用中,无法避免会出现一些“迷之操作”,导致电站受损,最后只得由开发运维企业来背锅。
最常见的,有用户在屋顶光伏晒衣服、晒辣椒、晒萝卜干;还有用户在屋顶上装这装那,导致原本足够承载光伏板重量的屋顶荷载不够了,出现屋顶主梁变形的情况,最后都要光伏来背锅!
要实现“全民光伏”,必须同时进行“全民光伏科普”,否则“不专业”就是一个大坑。装光伏之前,有条件的情况下,对用户做一下简单的光伏运维知识的培训!
2022年8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户用光伏建设运行百问百答(2022年版)》《户用光伏建设运行指南(2022年版)》。覆盖资料篇、电网篇、建设篇、收益篇、防诈篇、安全篇和惠利篇,可以帮助业主快速了解光伏硬知识。
以上就是笔者呕心沥血整理的光伏开发避坑指南,在此奉上,愿光伏同仁都能少走弯路,为光伏行业向好发展添砖加瓦!
Copyright © 2024 尊龙凯时半导体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70359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