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绿色低碳发展竞合博弈日趋复杂。我国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刚性增长压力大,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多。在此背景下,我国部署谋划开展零碳园区建设,彰显了我国坚定走绿色转型之路的战略定力,体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行动。
我国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建成区等数量众多,既是集聚要素资源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载体,也是能源活动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推动各类园区实现由高碳到低碳零碳转型发展,事关高质量发展和“双碳”工作全局。
今年以来,零碳园区建设驶入“快车道”。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要求加快园区绿色设施建设,探索建设零碳园区。
“当前,绿色低碳发展竞合博弈日趋复杂。我国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刚性增长压力大,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多。”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忠认为,在此背景下,我国部署谋划开展零碳园区建设,彰显了我国坚定走绿色转型之路的战略定力,体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行动。
当前,我国已进入实现碳达峰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期,虽然过去五年“双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新能源消纳压力增大、高耗能行业深度降碳困难、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推广应用受限等挑战,亟待通过政策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实现“破局”。
所谓零碳园区,是指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建立一批零碳园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作出明确部署。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双碳”工作的最新部署,也是深入推进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
据有关研究机构估算,我国光伏发电、陆上风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分别高达400亿、100亿千瓦,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甘肃5省区装机潜力约占全国的一半。2021年我国已启动“沙戈荒”基地建设,但风电光伏装机仍有很大增长空间。从需求侧看,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达16.5亿千瓦,在总装机中占比达到46%,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已成为“双碳”工作的重中之重。
由此来看,无论是从加强能源供应保障的角度出发,还是为了确保实现碳达峰目标,都需要进一步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提升消纳水平。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康艳兵表示,在扎实推进已规划建设的大基地和外送通道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拓展新能源发展增量空间,依托零碳园区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有助于化解外送通道瓶颈制约、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建设零碳园区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如何评判“零碳”?对此,《通知》明确,建设零碳园区需要满足以下4方面基本条件:一是建设主体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视情况可拓展至近年来新建设的省级新兴产业园区或高新技术园区;二是建设范围可以是园区整体,也可以是有明确四至边界的“园中园”;三是园区应在能耗和碳排放统计、核算、计量、监测等方面具备一定基础;四是园区应在3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环境事故或其他社会不良影响事件。
我国园区数量众多,各类园区体量规模、产业结构、用能特点差异较大,“零碳/近零碳”标准难以统一。《通知》创新提出“单位能耗碳排放”(即园区内每消费一吨标准煤的各类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作为评判零碳园区的核心指标,引导园区在保障企业发展和用能的前提下,通过努力使碳排放达到“近零”水平。
据测算,当前全国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大致在2.1吨/吨标准煤左右。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潘小海分析认为,这意味着零碳园区建成后,其单位能耗碳排放要较全国平均水平下降90%左右,体现了对零碳园区“近零排放”关键指标的高标准、严要求。
除核心指标外,《通知》还设置了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园区企业产品单位能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余热余冷余压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5项引导性指标,从能源结构、循环经济、节约资源等方面提出要求。
“每一项指标都有明确、严格的要求,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达到的。”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蒋毅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根据地方推荐情况,统筹考虑产业代表性、综合示范性、碳减排潜力等因素,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在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受国际绿色贸易壁垒、跨国企业绿色供应链要求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项目落地时需要配套绿色电力资源。部分东部地区有条件依托海上风电资源建设零碳园区,吸引绿色电力需求迫切的企业项目落地。
同时,中西部地区具备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的先天条件,有能力实现“低成本+低碳”能源供给,通过零碳园区规划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氢、低碳冶炼、精细化工等产业,从源头降低相关产业链和终端产品碳足迹。
在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康艳兵看来,在全国范围内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零碳园区,推动产业规模和用能需求差异化配置,有助于东部地区巩固相关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助力形成产业合理分工布局和良性循环。
另外,建设零碳园区也有利于适应绿色贸易规则。近年来,一些国家逐步建立起重点产品碳足迹评价认证制度,提出碳排放限额控制要求;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将产品碳足迹纳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求。
“零碳园区拥有可溯源能源供应系统和全流程碳足迹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系统掌握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和原材料碳排放水平,有针对性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绿色化水平,大幅降低产品碳足迹,提升园区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康艳兵认为,将对绿色电力需求迫切的企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纳入零碳园区,不仅能够有效适应国际绿色贸易规则,还可以进一步扩大低碳竞争优势,在全球绿色低碳产品竞争中占据先机。
Copyright © 2024 尊龙凯时半导体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70359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