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博|官方网站

“甬”动绿色未来奏响生态交响-z6尊龙凯时|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Company information

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s

“甬”动绿色未来奏响生态交响

发布日期:2025-10-14 09:30 浏览次数:

  从四明山麓的“光伏村”到东海之滨的“风光带”,从智慧港口的电动集卡到抽蓄电站的“地下迷宫”,一幅幅绿色转型的生动图景徐徐铺展,讲述着宁波——这座东海之滨城市的生态文明实践故事。

“甬”动绿色未来奏响生态交响(图1)

  潮“甬”澎湃,绿意绵延。初秋时节,《中国能源报》记者走进宁波,在这座浙江东大门之城,群山与碧海共同见证绿色动能涌动成发展新优势、转化为生态富民新路径,资源禀赋通过创新探索焕发出全新的时代价值。

  2024年,宁波新能源发电量131.38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1.32%;截至今年上半年,宁波新能源装机容量达1223.76万千瓦,居浙江省第一,其中风电154万千瓦、光伏1027.73万千瓦,是全国分布式光伏“第一城”。

  从四明山麓的“光伏村”到东海之滨的“风光带”,从智慧港口的电动集卡到抽蓄电站的“地下迷宫”,一幅幅绿色转型的生动图景徐徐铺展,讲述着这座东海之滨城市的生态文明实践故事。

  宁波市区内,一场绿色出行革命正在悄然上演。一座白绿相间的2层小楼伫立街头,一排排充电桩或换电站以小楼为中心整齐排列,蓝黑色光伏板顶棚格外醒目,整个场站井然有序,耳边隐约传来细微的电流声。其间,有的车主正悠闲地等待车辆充电完毕,有的车主在向工作人员咨询如何放电赚钱,这是鄞州区福明智慧充电站的日常一幕。

  作为浙江省首个全要素可控的智能充电示范站,福明智慧充电站集充电、换电、光伏、储能等元素于一体,引入V2G双向充放电桩、大功率充电技术,凭借“双核大脑”系统可实现电网响应、现货市场、应急保障3种模式,形成一个小规模多元融合的微电网场景。

  国网(宁波)综合源服务有限公司清洁能源事业部主任张力介绍,电动汽车是潜在可调资源,通过合理利用,可为电网带来显著贡献。“与那些无预测、无响应、无协同的‘聋哑’充电站不同,福明智慧充电站打破了电网需错配、运营商求盈利、车主盼优惠、设备求调度的‘四面楚歌’困局,可以充当城市能源应急节点。”

  福明智慧充电站配备114千瓦光伏顶棚、880千瓦时储能系统、32个智能充电车位,包括4台80kW单枪、2台120kW双枪、一套300kW四枪和4台V2G 60kW单枪充电桩,满足不同电动车的快速充电需求;V2G技术允许电动汽车与电网双向互动,获得额外收益;换电站日服务能力超过70辆次,每次换电仅需3分钟。

“甬”动绿色未来奏响生态交响(图2)

  ▲图为国网宁波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在宁波市福明智慧充电站检查充电设备。洪浩哲/摄

  充电站的运营绩效如何?张力算了笔账:“电网侧更省心,高峰压降负荷32%,谷电利用50%,单站年贡献2万度调峰电量;场站增创收,现货交易有套利,电网调峰有补贴,单桩日均充电站提升43%,整站运营收益提高27%;车主赢实惠,场站将增收50%收益反哺车主,平均每度电节省0.1元。按照年充电量100万度、绿电利用率提升至78%测算,单站年减碳近1000吨。”

  采访期间,一辆新能源汽车缓缓驶入福明智慧充电站,几分钟便完成换电。“我平常都来这边换电,整体体验感不错,目前还没有用过放电功能,但作为长期用户,不排除之后会来试试。”车主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当充电站不再是简单的能源消费端,而成为城市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动力驰骋不息不再是梦想;当能源消费者成为生产者甚至调节者,一个更具韧性、更低碳、更智能的城市能源新生态正在呼之欲出,“福明模式”正是一个缩影。

  机组轰鸣、绿电奔涌,宁海县境内,甬绍舟地区首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浙江宁海抽水蓄能电站(以下简称“宁海抽蓄电站”)矗立于群山中。置身上库公路边的观景台,俯瞰碧波荡漾的上水库,一场开山变枢纽、聚雨化动能的图景近在眼前。

“甬”动绿色未来奏响生态交响(图3)

  宁海抽蓄电站今年5月8日全面投产,紧邻沪杭甬负荷中心和东部沿海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和地面开关站等组成,安装4台35万千瓦可逆式水泵水轮发电电动机组,总装机容量140万千瓦,通过两回500千伏线路接入华东电网。

  本着“建设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的理念,宁海抽蓄电站推进绿色施工、建设惠民工程,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浙江宁海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宣传部主任王建忠表示,建设期每年可拉动GDP超30亿元,增加地方财政税收0.6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超过5000个,运行期每年可增加地方财政税收0.92亿元。

  “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我们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结合工程建设需要,将下水库周边7个村组饮用水接入市政管网。同时与地方共修道路,惠及沿途十余个行政村,而且整治涨坑溪河道,将防洪标准由5年一遇提升至20年一遇。”王建忠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同时重点抓好边坡复绿整治、施工废水处理等,最大限度降低开挖对原有生态的扰动,同时大面积采用植被混凝土复绿技术,这是国内抽蓄行业首用,施工复绿同步进行。”

  高山之下,地下400米深处,机器嗡鸣作响,宁海抽蓄电站地下厂房内,一场“地心之旅”由此展开。整个地下厂房犹如复杂的迷宫,《中国能源报》记者头戴安全帽穿梭其中,正在运转的4台发电机组近在咫尺。

  “遵循华东电网调度中心指令,我们根据需求决定启动机组的数量和发电时长,为华东电网稳定性和调节能力发挥关键支撑作用。”工作人员介绍,“带动机组的水‘从天上来’,汇集在一起,利用水的势能与电能转换,不产生废气、废渣及温排水等污染,对周边生态系统无负面影响。同时,地下厂房设有应急污水处理系统,确保任何泄漏水体都经处理后排放。”

  这座藏在深山中的“充电宝”,每一滴水高效循环利用、每一次精准调峰调频,都见证了大型能源项目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揽“风”聚“光”,地处东海之滨的象山,东部外海面积宽阔且“风光”资源丰富,是发展风电、光伏的黄金之地。

  石浦东南海域,国电象山1号海上风电场内,巨型风力涡轮机如林矗立,大型白色叶片迎风旋转,源源不断将清洁电力输送上岸。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一期工程装机容量25.4万千瓦,年发电量达7亿千瓦时;二期工程装机容量50.4万千瓦,年发电量16亿千瓦时。

“甬”动绿色未来奏响生态交响(图4)

  东北部海域,白色风车与碧海蓝天共舞,中广核象山涂茨海上风电场将工业美学融入自然画卷。作为国电象山1号海上风电场一期之后宁波第二个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容量30万千瓦,年上网电量约8.2亿千瓦时。

  z6尊龙凯时 凯时平台

  高塘岛乡海域,大唐象山长大涂滩涂光伏项目数十万块光伏板在潮间带的滩涂上整齐铺展。作为全国最大海岸滩涂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其装机容量30万千瓦,年上网电量3.4亿千瓦时,实现上可光伏发电、下可养鱼致富的“渔光”互补模式。

  伴随机器轰鸣和海浪翻涌声,南田岛南缘的金七门核电项目正加紧施工。作为象山有史以来单体投资最大项目,其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550亿千瓦时,相当于宁波市2024年全年一半用电量,可满足浙江近10%的用电需求,发电规模将创浙江省内单体能源项目之最。

  与象山县隔海相望的北仑区,正加足马力打造绿色港口,抢占现代海洋经济新高地。在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宁波梅山多元协同绿色港口全生态能源系统示范项目(以下简称“梅山绿色港口”)为传统港口绿色智慧转型树立了全球范本。国网宁波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以“源端清洁化、终端电气化、调控智慧化”为核心,构建集风电、光伏、储能、港口岸电和电动集卡充换电设施于一体的全生态能源系统。

  自带“风光发电站”,配备“充电宝”,推动“终端电气化”……梅山绿色港口已经形成可复制的绿色港口范式——岸电“奖补+电价”模式可在浙江省5万吨级以上泊位岸电进行复制,10项行业标准和多项专利可在国内其他大港进行本地化输出,“风光储一体化”方案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港口进行推广。

  “海淘的包裹、进口的水果,都与港口息息相关,港口变‘绿’也是生活变‘绿’的一环,我们消费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更负责任的绿色生活方式。”国网宁波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错落有致的小屋、干净整洁的村道、多彩有趣的墙画、自动感应的花伞……站在海曙区龙观乡李岙村村口,放眼远眺,一座座屋顶被光伏板覆盖,一条条小道纵横交错,路灯、座椅、垃圾箱都搭载着迷你光伏板,村委会门口的“零碳咖啡屋”飘出阵阵咖啡香。

  李岙村光伏总装机容量600千瓦,年发电量约60万千瓦时,年均收益50万元左右。同时,每户每月免费用电50千瓦时,年用电成本节省约600元/户。通过“光伏+新农村建设+村民福利”模式,李岙村成为“靠光富”的乡村蝶变典范。

  龙观乡地处四明山麓,四季光照充足,李岙村更是有平均每天超5个小时的光照时间,具备分布式光伏建设的有利条件,“向自然要收益”成为一条可行的振兴途径。李岙村原村支书洪国年说:“当年经常前往西北考察,看到大漠黄沙中的一片片光伏板,于是决定在村里进行推广。”

  z6尊龙凯时 凯时平台

  据了解,国网宁波供电公司联合宁波光年和村集体共同将李岙村打造为“中国光伏第一村”,并通过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将“光伏村模式”拓展到大路村、龙谷村和雪岙村,逐步实现龙观乡的光伏转型。

  “我一辈子都住在李岙村,亲眼见证了光伏发电带来的变化。2013年改造之初,村里没钱,难度大,但现在往回看,全村改造得很成功!”67岁的村民洪国芳坦言,“原来村里都是破房危房,现在大家住上了3层小楼,不仅免费用电,年底还有分红。”

  公共服务完善,养老环境优越,定期有医疗队、理发志愿者、反诈宣传等进村服务。“我们成立了‘阳光基金’,逢学生考上大学、重阳节慰问老人等,都可以获得‘阳光红包’。”洪国芳说,“我和老伴都有农村养老保险,村里医疗越来越方便,每周二、四都有定点医生给看病配药。”

  龙观乡素有“中国桂花之乡”的美誉,尤以李岙村出名,加上现今光伏村的美名,探索“光伏科技+农文旅游”发展路径成为必然。“我们靠山临水,森林覆盖率高,而且邻近奉化溪口、五龙潭风景区,具备旅游发展潜力。”洪国年透露,“下一步,村里将大力推动旅游开发并深化文旅融合,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

  夕阳下,沿着村道漫步,光伏板在余晖中泛着温润的蓝紫色光芒,这个因“拆旧建新”而焕发生机的村庄,如今每片光伏瓦都成了书写生态答卷的墨砚。李岙村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更是发展资源;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上,每一度绿电都在点亮“两山”理念指引下的共同富裕之路。

  走进宁波,笔者目睹一幕幕绿色变革的鲜活场景:电动汽车车主通过智慧电站的V2G技术“送电挣钱”,渔民在光伏板下开展“渔光互补”养殖,村民笑逐颜开地拿到光伏收益的红包……同时也听到一场场绿色变革的澎湃交响:智能充电站的高科技电流声、抽蓄电站的机组轰鸣、海上风机的巨大叶片划破长空的呼啸……

  在福明智慧充电站,当电动汽车参与电网调节并获得收益时,能源消费者变身“产消者”,身份转变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的奇迹,更是一种能源利用范式的革命。

  宁海抽蓄电站藏于深山中,犹如沉默的巨人,日夜不息守护着华东电网的平稳运行。“海说要有光,我们便成了标点。”这行刻在地下厂房钢梁上的小诗,讲述着建设者对这座电站的深情。

  象山海域的巨大风机,印证海洋经济的无限潜力。风机每转一圈,就能产生足以让一个家庭使用数日的清洁电力,这背后是海洋给予的慷慨馈赠,更是人类回馈海洋的绿色承诺。

  李岙村的蝶变,最令人动容。这个曾隐匿于四明山麓的贫困山村,如今每一片光伏瓦都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村民们拿到光伏收益红包时的笑容,比任何表述都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群山铭记变革足迹,山海见证绿色转型。在这里,经济引擎与绿色动能共谱交响;在这里,大海蓝与生态绿交相辉映;在这里,科技“银”与民生“金”相得益彰;在这里,能触摸到绿色未来的脉动,可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勃勃生机。

0516-86369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