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博|官方网站

逐绿向新“十四五”时期能源转型“加速跑”-z6尊龙凯时|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资讯

公司资讯

Company information

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s

逐绿向新“十四五”时期能源转型“加速跑”

发布日期:2025-10-14 21:05 浏览次数:

  两个“1/3”、一个“1/5”,向世界宣告了我国在能源转型方面取得的不凡成就。2024年,全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总发电量的1/3,能源生产总量折合约50亿吨标准煤,占比超全球1/5;全社会每消费3度(千瓦时)电,其中就有1度源自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能源,被喻为“工业的粮食”,是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战场。“十四五”以来,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能源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结构持续优化。以“逐绿向新”为重要特点,这5年,我国能源转型跑出了“加速度”。

  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透露,“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和非化石能源占比等主要指标将如期完成,“我国成为世界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者”。

逐绿向新“十四五”时期能源转型“加速跑”(图1)

  一组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数据印证了变化:“十四五”开局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煤炭的占比则每年减少1个百分点。华电集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陈雳表示,这组“一增一降”的数据背后,其实是一场静水深流的能源革命,“我国能源体系正在完成由‘煤炭为主’向‘多元清洁’的实质性跨越”。

  陈雳提到,截至2025年7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经达到21.7亿千瓦,稳居全球首位,其中风电装机5.7亿千瓦、光伏装机超过11亿千瓦,较“十三五”末实现翻倍增长。目前,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已历史性突破60%,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也于2024年首次超过煤电,电力生产供应绿色化不断深入。

  在多元能源供应体系构建过程中,各地都在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比如,云南充分利用水能资源,适度开发干流水电,目前全国装机排名前10位的水电站中,就有6座在云南;四川依托水电优势发展绿氢产业,形成了“水风光氢”多能互补的四川范式;西藏则积极推进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和高海拔风电建设,截至2024年底,西藏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形成了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清洁能源体系。

  这几年,连片的太阳能光伏板、成“群”而立的风电机组不断从中国大地上“生长”出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塔拉滩,湛蓝色的“光伏海洋”里还有一只只肥硕的羊在埋头吃草,这是当地探索推广的“牧光互促”新模式,这群羊也被称作“光伏羊”。

  2012年以来,凭借丰富的光照资源和土地资源,青海在塔拉滩大力推进新能源基地建设,光伏发电园区规模持续扩张。铺上光伏板后,沙漠戈壁滩的水分蒸发量减少,风速降低,植被覆盖率随之提高。“牧光互补”模式的推行,解决光伏园区除草难题的同时,为牧民节省了饲草开支,提高了羊群成活率,当地牧民口中“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荒凉景象如今早已成了历史。

  尊龙凯时官网入口 尊龙凯时中国官网

  与此同时,西北的风光也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长三角、大湾区等地,点亮万家灯火。不久前,首笔沪藏跨区域绿电外送交易顺利落地。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西藏的绿色电力首次跨区域输送至上海,此次交易电量为785万千瓦时,可帮助上海减少2.41万吨标准煤消耗,减排二氧化碳6.01万吨。

  “在2020年之前,电力行业普遍认为新能源只是辅助,如今却成为主力,输电格局、调节电源、电网调度等电力系统关键环节均围绕新能源发展进行升级,‘西电东送’的电量也正在从煤电主导逐步转向绿色电力主导。”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院长李昇说。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总量、效率均已得到全面提升,2024年,全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9.8%,较2020年提升近4个百分点。

  李昇说,我国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新能源已经基本完成由“解决有无问题”到“支撑转型需求”的根本性转变,发展逻辑由“十四五”之前的“政策能支持发展多少”转向“市场需要多少就发展多少”,夯实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供给基础。

逐绿向新“十四五”时期能源转型“加速跑”(图2)

  “‘十四五’是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的5年。”王宏志提到,这几年,我国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总量的4成以上;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单机容量等关键技术指标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白鹤滩水电站、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等多个“全球最大”“全球首座”工程建成投运——“这些‘大国重器’彰显了我国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王宏志说。

  “从‘跟跑’到‘领跑’”,李昇这样形容我国在能源科技方面的创新突围。他提到了我国创造的多个“世界之最”:海上风电机组最大下线米;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最高转换效率达到34.6%……“‘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链,设备研制技术全球领先,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李昇说。

  以新型储能为例,国家能源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达9500万千瓦,5年增长了将近30倍,这就相当于给新型电力系统配上了“巨型充电宝”,为电力稳定供应提供了有力支撑。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具体包括要依托国家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国家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国家能源局研发创新平台等,支持开展新型储能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示范验证,促进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探索多技术混合式新型储能、长时储能等应用。根据这份行动方案,到2027年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企业在创新上的投入不容忽视。翻看各大能源企业的“十四五”发展成绩单,“创新”是共同的关键词。比如,中国煤科近5年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累计有效专利已超1万件;东方电气集团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5%以上,新增专利数量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截至2025年7月底,国家电网公司研发投入近1700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21%……

  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效果就是驱动成本持续下降。李昇注意到,中国创造、中国制造、中国建造有力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在过去10年间分别下降约60%和80%。“总体看,我国的技术产业创新不断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技术深刻变革,不仅为全球丰富了新能源产品供给,也加快促进形成我国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他说。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单位GDP能源消耗5年要降低13.5%。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十四五”以来,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4年已累计降低11.6%,相当于减少了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接近欧盟2024年碳排放总量的50%——“这一全球领先的能效提升成果,映射出能源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度协同。”陈雳说。

  站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即将开局的关键节点,关于能源转型,我国又有了新目标。9月24日,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明确,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新目标既是对国内‘双碳’进程的战略接续,更是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承诺与担当的体现。”李昇认为,我国具备实现新目标的产业基础、技术优势与市场规模。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完整的产业链、领先的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将为未来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0516-86369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