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导体产业的核心版图中,设备制造是筑牢芯片制程的基石,其具有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客户验证壁垒高等特点。一条先进的半导体生产线多台涵盖图形化、加工和检测等功能的设备,每类设备都形成独立的技术护城河,构建起复杂的产业生态。
自2020年美国开始对我国限制芯片行业的出口,倒逼中国加速重构半导体供应链,半导体设备领域成为攻坚核心之一。
据分析机构TechInsights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采购了价值410亿美元的设备,占全球销售额的40%。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晶圆设备采购国,但国产设备渗透率仅11.3%。这组数据背后,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双重现实:一方面是全球产业链对“中国需求”的深度依赖,另一方面是核心装备“卡脖子”的严峻挑战。
近几年,在国产替代的“东风”下,国内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可以从他们近期发布的2025年Q1财报数据看出。在12家科创板半导体设备厂商中,有11家实现了营收增长,其中9家年增长率超过了25%。
作为国内半导体设备龙头企业,北方华创拥有最广泛的产品组合,涵盖沉积设备、干法刻蚀设备以及热处理和清洗设备等。2025年第一季度,北方华创收入达82.1亿元,同比增长38%。收入大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电容耦合等离子体刻蚀设备(CCP)等多款新产品实现技术突破,工艺覆盖范围扩大,成熟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同时,研发费用达到10.26亿元,同比增加40.89%,占营收比例为12.5%。
中微公司是国内刻蚀设备的龙头。2025年第一季度,其营业收入达到了21.73亿元,同比增长35.40%。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其在高端产品方面的突破。研发投入合计6.87亿元,同比增长90.53%,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1.60%。
盛美上海在清洗设备领域走出差异化路线,其自主研发的兆声波清洗技术,可去除直径 10 纳米以下的颗粒污染物,填补国内在12英寸晶圆精密清洗的空白。其2025年第一季的营业收入达13.06亿元,同比增长41.73%;归母净利润2.46亿元,同比大增207.21%。关于业绩增长原因,盛美上海表示,全球半导体行业持续复苏,尤其是中国大陆市场需求强劲,其凭借技术差异化优势,成功把握市场机遇,积累了充足订单储备,报告期盛美上海销售交货及调试验收工作高效推进,有效保障了经营业绩的稳步增长。在研发投入方面,2024年盛美上海研发投入合计8.38亿元,同比增长27.36%。其中资本化的研发投入较上一年度增加154.50%。
上述三家是目前国内半导体设备厂商发展较好的代表厂商。在今年的SEMICN China展会上,另一家国内半导体厂商进入公众视野,并获得了较大关注,那就是新凯来。
成立仅4年的新凯来(SiCarrier)以“山海经”系列设备矩阵惊艳业界——30款以黄山、泰山命名的设备覆盖刻蚀、量测、离子注入等关键环节,虽未展示光刻系统,但其专利布局已涉及沉浸式DUV光刻物镜技术,被视为破解ASML垄断的“种子选手”。
产品的研发也需要资金的支持。据路透社近期报道显示,新凯来正寻求在其首轮融资中筹集28亿美元。融资资金将大部分用于研发。目前已有国有企业、国有基金以及国内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都已表达了投资意向。这也可能是今年中国公司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人民币融资之一。
中国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道阻且长。当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外部限制既是压力更是催化剂。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调研,2024年中国大陆半导体制造业设备国产化比例约15%,同比增长2个点以上。预计在美国出口管制措施影响下,后续设备国产化进程将加速提升,预计2025年中国大陆半导体制造业采购本土设备比例将达55%-57%,设备国产化率有望达19%。
北方华创的全产品线突破、中微公司的高端刻蚀突围、新凯来的光刻技术攻坚,勾勒出中国半导体设备企业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的进阶路径。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之路或许漫长,但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赋能下,这条必须走通的道路上,正不断绽放出突破的曙光。
Copyright © 2024 尊龙凯时半导体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7035965号